科仁机械混合设备研发制造 混料输送系统设计\生产\安装一条龙服务
全国咨询热线:18901560693
当前位置: 首页 > 视频中心

【大三线 报国情】四院党委和陕西省委融办机关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作者:乐鱼乐鱼体育官网入口 时间:2024-04-07 23:32:29 点击:1

  原标题:【大三线 报国情】四院党委和陕西省委融办机关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7月12日,陕西省委主题教育第二巡回指导组、省委军民融合办公室班子成员、机关全体党员近80人,在指导组张宁岗组长,融办副主任韩保护、柳林等的带领下,与四院党委、党员职工代表一道共同举办主题教育——“忆西迁精神 强信仰之基”“三线行”党日活动,探访四院三线创业旧址,追寻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创业历程,感悟航天精神和“西迁精神”,一起回顾“三线建设”的发展与变迁。

  三线建设是党中央根据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重要决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重大经济战略调整。其建设目的是,万一一线、二线地区的重要工业设施、军事设施以及国防科研单位受到攻击,地处我国腹地的“三线”依然能作为战略备份,不影响国家总实力。从1964年党中央发出建设“大三线”号召开始,中国腹心地带的13个省、市、区的广袤土地上展开了长达17年之久的大规模三线建设。

  四院三线年开始选址,几经辗转,最终确定定点于陕西蓝田县,开启了四院在终南山下20余年的“三线”艰苦创业时代。

  蓝田位于秦岭北麓,自古据秦楚大道,有“三辅要冲”之称,是关中通往东南诸省的要道。这里山缓林密,气候凉爽,适宜分散、隐蔽的三线建设要求,经前期多方勘察,四院选定在蓝田境内的秦岭北麓建设三线年代初开始建设,边建设边生产,一直到80年代全部建成。

  在秦岭深山,面对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四院人不等不靠,自己动手踏山开路,扛水泥沙石、搬仪器设施,住席棚、饮溪水,相继建成了各主要厂所的各条生产线。

  在这里,四院人边建设、边生产,开拓创新、砥砺奋进,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航天壮歌,型号科研生产取得重大突破,固体火箭发动机达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乘着国家“三线调迁”工程的东风,四院所属各单位开始陆续迁往西安市东郊新家园,在那里建起了一座蒸蒸日上的现代化航天新城。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巍巍秦岭,筚路蓝缕,人迹罕至的大山里留下了四院人扎根三线、艰苦创业的足迹,流淌和诠释着四院人“航天报国、航天强国”的远大抱负和“国家至上、争创一流”的精神血脉。

  主题活动第一站来到了中天火箭公司蓝田新址。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健介绍了新中天公司展馆及生产线,讲述了四院利用山里旧址资源,将部分产业化项目重新规划布局迁入,旧址旧貌换新颜的故事。

  中天火箭蓝田新址在原向阳高中、7422厂等旧址基础上建设,充分的利用原有资源。作为我国最早进行民用增雨防雹火箭研制生产的企业,中天人牢记“耕云播雨、造福人类”的创业使命,研制生产的人工影响天气减灾防灾系列新产品,多次用于北京奥运、南京青奥会等国家大型重要活动的天气支持保障,为我国新疆、陕西、贵州、甘肃、云南等各省、市、区的农业生产和减灾防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保持行业第一。近几年,经过持续的创新发展与重组转型,公司主要营业业务由最初的固体火箭技术应用,向先进材料、系统集成、高端智能装备不断拓展延伸。

  第二站来到了401所固体发动机试验站旧址。401所党委书记张晓轮、试验测试专家曲继和、庞海洋分别讲述了063基地试验站的建设及承担任务情况,以及功勋试车台和“8号”测试洞的故事。

  1号试验台,位于终南山辋川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山劈石建成的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该试验台在我国国防建设的历程中肩负起了神圣的使命,为地面试验时消除高空发动机工作“天地之差”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圆满完成了各类高空发动机性能、结构试验任务。

  “8号洞”是基于当时国外技术封锁,老一辈航天人“土法上马”,在幽深的隧洞内用自己的智慧集成了一套完整的试验测控系统。“8号洞”服役的20年,承担了许多国家重点型号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测试任务,为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岁月如刀、风雨如磐。401所的试验台们曾以玉石俱焚的代价充当了我国国防建设道路上的奠基石,历尽了失利与成功的磨砺,见证了航天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怀。某发动机联合试验失利,台体遭受严重损毁,关键时刻,为尽快恢复试验条件,401所职工自发捐款、短短两天内自筹资金20余万元,加班加点抢修,仅一个月恢复了正常试验,为研制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第三站7414厂旧址,当年唐代大诗人王维亲手植下的银杏树旁,工厂党委书记周养龙、退休老干部陈辉讲述了7414厂早期的创业故事,以及1971年9月13日山洪抢险和亚洲最大的联合井式功勋电炉的励志故事。

  大型联合井式电炉机组当年是四院的“独生子”设备,1978年建成投产,承担着发动机金属壳体的热处理任务。这台当时亚洲最大的联合井式电炉,因其超强的技术力量和加工能力,承担了多种类型、复杂、高精度的热处理任务。大型联合井式电炉控制技术获得了陕西省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为固体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其功绩卓著,2002年被四院党委授予“功勋电炉”荣誉称号。

  在那个年代,厂区的路都是自己修的、水也是自己挑的。下雨后,山里会发洪灾,只有泥汤水喝,于是家家备有明矾,把泥巴沉淀下去再作饮用水使用。1974年的一场山洪,一位叫“沈恒福”的同事,在抢险中,不幸被洪水冲走了。全厂职工用了三天三夜时间也没能找到他的遗体,只能用他生前的衣物做了一个简单的衣冠冢以寄哀思。

  如今,厂区内那棵银杏树依然挺拔苍郁,她见证了山沟里发生的一幕幕感天动地的军工往事。

  在第四站7416厂旧址,厂党委书记李文岛和该厂职工张春云讲述了7416厂早期的创业历程,大型混合机功勋碑的故事,以及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挖药”战役和5000军民联手扑灭山林大火守护总装车间的动人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依照国家“调整一线,建设三线”的决策部署,原七机部批准四院建设一座固体发动机装药、总装研制厂。历经十年的艰难建设,1976年9月,蓝田厂区基本建成投用。进入二十一世纪,工厂又紧抓国家三线调迁等一系列历史机遇,在田王建设了新的装药、总装和检测厂区,于2005年9月投产,工厂的生产重心逐步由蓝田厂区向田王厂区转移。2010年,工厂在蓝田县白鹿塬下建设了新厂区,并已建成投产。至此,工厂形成了“一厂三地”协同生产的格局。

  混合工房的立式混合机是航天科学技术人员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自主研制产出的,其中,1号机于1977年1月投产,2号机于1979年3月投产。我国成功定点的通讯卫星、遨游太空的气象卫星、神舟号飞船逃逸火箭等,都由经它混合装药的发动机提供动力。四院党委于2002年7月1日命名它为“功勋设备”。

  党旗所指,就是事业前进的方向。走过四院人曾经为初心和使命拼搏奋斗、流汗流泪的三线旧址,大家感受到的是四院人在大山中以成功报效祖国、以实力问鼎长天的决心和意志,即使时光流逝、几多变迁,但党旗的鲜红和航天旗的深蓝,永远也不会褪色。初心、使命,沉甸甸,再次深深印刻在每一位参与者的心中。

  巍巍大秦岭,悠悠报国情。在7416厂办公楼“四合院”旧址,省委融办和四院代表齐声朗诵诗歌《祖国,你就是我要唱的那首歌》,表达了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和赞颂。

  随后,全体人员挥舞着国旗、党旗,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饱含深情的歌声飘满山谷,传达着军工人和航天人的责任、使命和担当。